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上)(2)

2017-07-24 09:55 来源:华东日报 作者:张謇

核心提示

刘贵芳所在村拥有3600多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500位。按时为他们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作为乡村医生的刘贵芳把每位老人的健康挂心上。由于近些年村里的留守老人越来越多,老人缺乏照应问题突出,生病时尤为如此。

刘贵芳所在村拥有3600多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500位。按时为他们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作为乡村医生的刘贵芳把每位老人的健康挂心上。由于近些年村里的留守老人越来越多,老人缺乏照应问题突出,生病时尤为如此。村里75岁的留守老人孙西林,儿子外出打工,家里就剩下她和老伴,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为方便老人就医,刘贵芳总是主动上门打针送药,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总是随叫随到,悉心照料。孙西林说:“拿起手机,最熟悉的号码就是贵芳的手机号,这个号码24小时为全村开机,不管生病也好,需要做点家务也好,儿女能做的,刘贵芳都能做。”

刘贵芳看到村里的孤寡老人一方面无人照顾,另一方面也存在看病难、缺乏医疗保障的情况。她就想如果能给老人们建个“家”,把他们集中起来照料该多好。2013年年初,刘贵芳决心筹建一所医养结合的养老院,她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不惜把孩子结婚时的车和房子变卖,把家里的房子也做了抵押。最后,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全家人的努力下,总投资295万元的养老院终于在2014年7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养老院突出公益性,五保老人免费入住。

30多年来,刘贵芳先后为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用超过30万元。汶川地震她捐款2000元,青海玉树地震她捐款1000元,2016年邯郸特大洪灾,刘贵芳通过县委统战部捐款6000元。刘贵芳带领全家参加无偿献血超过20次,全家献血量超过1万毫升。她先后参与救助流浪人员20人次。当广西瑶族女村医身患重病无钱医治时,刘贵芳第一时间拿出1万元,并通过微信朋友圈和社会组织募集资金12万元。

刘贵芳荣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河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23 刘哲昕

刘哲昕,男,汉族,1973年1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法律与人文综合教研部主任。

刘哲昕不忘初心,坚持常年义务送教下基层,倾囊助学西部贫困孩子,不畏艰险参加抗震救灾,是孩子们心目中最敬爱的“刘叔叔”,是地震灾区家喻户晓的“教授民兵”,是“知行合一”的道德践行者、传播者、示范者。

刘哲昕既面向党员领导干部讲课教学,更始终心系基层群众。每年到灾区、藏区和南疆义务巡讲,送教累计超过200场。每次送教,他不仅不要一分钱的报酬,还把身上的钱留给需要帮助的群众。2013年4月19日,刘哲昕刚从汶川义务送教回到上海,第二天早上就发生了“4·20”芦山地震。他毫不犹豫地直奔机场,飞回四川,连夜徒步7小时进入震中救灾。几个月后,汶川发生“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他再次飞赴四川,身负80余斤物资,攀援悬崖,冒着生命危险进入草坡乡,给灾区群众送去了希望和温暖。

他长期资助63名西部贫困孩子,累计达100万元。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在给孩子的信中,他写道:“只要你认真学习,叔叔一定资助你到大学毕业!”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常常整晚与孩子通话通信,帮助分析功课,鼓励孩子克服困难。每年不远万里到各地看望孩子,已经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他说,“我不是有钱人,也不是慈善家,这些孩子都是我的亲人,对他们,我只有爱。”多年的心血浇灌换来累累硕果,已有23名孩子参加高考,并考上了大学。

在他的感召下,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成立了“刘哲昕爱心团队”。目前团队已经拥有近千名成员,精准助学1000多名孩子,每年资助金额超过200万元,在许多学校设立了奖学金和奖教金。爱心团队在喀什开办了38家爱心双语夜校,在校学生超过2000人。

刘哲昕荣获全国干部学院优秀教师、“感动上海”2016年度人物、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124 刘嗣东

刘嗣东,男,汉族,1967年12月生,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四中学教师。

19年,123次献血记录,拯救了229个生命。刘嗣东的献血量相当于15个人身体血液的总和,仅捐献过的血小板,就达到了220个治疗量。他只想把生命的希望隐藏于血小板中,期待它们开启另一扇生命之门。

1999年,一个患有白血病的小姑娘得到一位捐献者捐献的骨髓重获新生的故事,引起了包头市北重四中教师刘嗣东的关注。从那时起,他开始献血,并努力成为一名骨髓捐献志愿者。十几年过去了,刘嗣东去过最多的地方就是血站,光是献血证就积累了厚厚的几摞,上面是每一次献血的记录。包头市100次、呼和浩特市3次、北京市3次、上海市血液中心2次……无论去哪个城市,当地的血液中心都是他必去的地方。现在,刘嗣东的两条胳膊上还隐约有着数不清的针眼痕迹。献血一次最少要挨两针,化验一针、采集一针,有时候一次不成功还得多挨两针。123次献血,意味着他挨过近250针。

尽自己的所能为他人提供健康,这是刘嗣东的人生态度。刘嗣东的平常心,让他的热血10多年来长久流淌。他让许多人品尝了幸福,他也获得了无上的幸福。为了更好地帮助血液病患者,2004年,刘嗣东在内蒙古组建了一支专门为血液病朋友提供帮助的民间公益组织——“包头爱心小团体”。在他和队员的感召、宣传下,目前已有3000多人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在他的影响下,身边的很多同事也成了各个领域的志愿者,就连他的女儿也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并经常献血。

刘嗣东只是一名人民教师,妻子是一名工人,家庭收入并不高。尽管如此,自2003年以来,刘嗣东先后为白血病患者募集善款近百万元,个人累计捐款4万多元。即使身在异乡,只要了解到当地的患者急需血小板,他就会立即捐献,每次捐献后,还会捐给患者几百元钱。

刘嗣东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

125 李光

李光,男,汉族,1920年9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遵义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城建局原局长。

老红军李光14岁参加红军,今年已97岁高龄。离休以来的30多年间,一向节俭的李光,将自己的大部分工资用来资助贫困学生1699名,捐款40多万元。他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在革命纪念遗址坚持为青少年义务宣讲革命传统20多年,达1000余场,受教育人数10余万人。

战争就是课堂,革命就是熔炉。李光认为,理想信念的力量可以强大到战斗时自己用右手去堵枪眼而不觉痛,落下残疾也无怨无悔。“比起牺牲了的战友,我做得还不够。”李光说,他要把逝去战友们的故事和精神讲出去、传开来。从2000年起,李光先后被确诊患直肠癌、重症胰腺炎、皮肤癌。但只要有需要,他就去讲革命故事、长征精神,从不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