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蒋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娄渊民 把“家底”投进扶贫“事业”

2017-07-24 07:21 来源:华东日报 作者:张謇

核心提示

新乡观察记者赵同增本报通讯员卞瑞峰马啸7月19日,在蒋庄村扶贫基地的塑料大棚中,原阳县教体局副局长、蒋庄乡蒋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娄渊民正带领群众采摘“甜蜜的

新乡观察记者 赵同增本报通讯员 卞瑞峰 马啸

7月19日,在蒋庄村扶贫基地的塑料大棚中,原阳县教体局副局长、蒋庄乡蒋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娄渊民正带领群众采摘“甜蜜的果实”——由省农科院创意农业研究所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的新品种“绿宝”甜瓜,虽然还在试种植阶段,一棚甜瓜毛利已达到7000元,形势非常喜人。

娄渊民的心情比别人更喜悦激动,因为这里边不仅倾注了他一年多的心血,还“押”着他13万元的全部“家底”。

去年3月,娄渊民带领工作队进驻蒋庄村,通过技能培训、介绍务工等形式,到年底让7户贫困户、30名贫困群众顺利脱贫,取得了可喜的“战果”。娄渊民却高兴不起来:剩下的5户贫困户非残即病,基本丧失劳动力,想靠自身“造血”实现脱贫希望渺茫,这可该咋办?

娄渊民带着工作队四处考察,觉得建造大棚种植错季无公害果蔬是个不错的项目,销路不愁效益不低,除了可以给贫困户提供相对清闲的就业岗位,还有盈余可以“贴补”贫困户。但新问题随之而来,大棚项目需要投资数十万元,钱从哪里来?

娄渊民说服妻子,把两口子从工资里多年省下的13万元全部取出,摆在了村民面前。

娄渊民的举动感动了村民,在村里引起了“连锁反应”。村党支部书记张鹤掏出做生意挣下的近30万元,不需发动,村民们自愿集资入股又凑出十几万元……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村委会主任娄季科带着村里的党员干部,成了最积极的“志愿者”,汗水撒到了扶贫基地的每个角落。

资金到位、劳力无忧,5座占地30亩的大棚拔地而起,很快栽上了茄子、辣椒、甜瓜,大棚果蔬一年可种3茬,春节期间“附加值”最高,每个大棚年毛利在2.5万元以上。贫困户已成为基地的“正式员工”,能享受到分红等“福利”,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脱贫指日可待。

“把家底投进来,我也是在倒逼自己必须把扶贫事业干好!”娄渊民说,基地效益好,贫困群众得实惠,他能慢慢“回本”;基地发展不乐观,贫困群众不会损失啥,他却有可能“血本无归”:“把自己和贫困户的利益‘裹’到一起,扶贫基地建不好,困难群众不脱贫,我就没有退路!”